圆明园,这座位于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历经清朝几代皇帝的扩建和修缮,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大量文物被掠夺,遗址逐渐沦为废墟。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目前,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此外,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三山五园文物保护示范区,圆明园作为三山五园示范区的最重要的示范点,得到了充分的保护。2013年,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进一步推进,考古专家在遗址内发现了超过五万件珍贵文物,这些发掘出来的宝藏,仅仅是圆明园全貌的一角。
综上所述,圆明园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政府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遗址保护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部分区域已恢复绿化,成为了一个5A级公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