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小怪"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些不足为奇或正常的事情表现出过分的惊讶和惊慌。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对事物的反应过度或不必要。
词性
成语:"大惊小怪"是一个联合式的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拼音
拼音:dà jīng xiǎo guài
词义
解释: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或奇怪。
用法
作谓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对某件事情的反应。
作宾语:可以作为句子的宾语,表达某种行为或态度。
作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或其他形容词,描述动作发生的方式或状态。
近义词
少见多怪:形容对罕见的事物感到惊奇。
蜀犬吠日:比喻对平常的事物大惊小怪。
反义词
见怪不怪:指对奇怪的事物已经习惯,不再感到惊奇。
司空见惯:形容某事物非常常见,以至于人们不再觉得奇怪。
出处
宋代朱熹的《答林择之书》中提到:“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感情色彩
贬义: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对小事过分反应的人。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日常琐事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不必要的惊慌和夸张。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