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 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大年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而不敢回家,害怕回家后会遭到爸爸的殴打。最后,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只能一根根地点燃火柴,通过幻境追寻片刻的温暖与幸福,最后火柴熄灭了,残忍冷酷的现实将她的美梦击碎,小女孩最后冻死在了大年夜的街头。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寒冷的除夕夜,小女孩走在大街上卖火柴,希望能够赚到一些钱供养自己和家人。然而,由于天气寒冷,市场上几乎没有人路过,小女孩无人问津,火柴也无法卖出去。她身上穿着单薄,没有帽子和鞋子,双手冻得发红,仅有一点微弱的光亮从窗户漏出,引起了她的好奇心。于是,她利用最后一根火柴点燃了它,温暖了她的双手。火柴的火焰映照出了小女孩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色,她看到了一张张温暖的餐桌,一个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当火焰逐渐熄灭后,小女孩所看到的一切也消失了。
小女孩继续点燃了第二根火柴,这次她看到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祖母,祖母非常善良地带领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并告诉她不要害怕,而是可以去天堂与她相伴。小女孩不舍地要求祖母留下来,于是她点燃了最后一根火柴,这次她看到了祖母前往天堂的光芒。小女孩希望自己也能跟随祖母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于是,她放开了手,等待着天使带她去一个没有苦难的地方。第二天清晨,人们在冷街上发现了一个已经冻死的小女孩,她手中还拿着几根燃尽的火柴。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在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我们看到了两个极端的世界:富人的奢华和穷人的悲惨。小女孩在冰天雪地里卖火柴,身体已经冻得没有知觉,而富人们却在舒适的家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一幕无疑是对贫富差距的一种讽刺。然而,这个不公平的现象并不是小女孩个人的命运所致,而是整个社会的错。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剥削、压迫和等级制度,底层民众的生活异常悲惨。卖火柴小女孩的遭遇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