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需遵循以下规范,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基本原则
反映变形特征:
应布设在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建筑物及其地基变形特征的位置。
兼顾结构与地质:
需结合建筑结构类型、荷载分布、地质条件及施工阶段特点进行加密布点。
长期稳定性:
观测点应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且便于观测。
二、具体布设要求
建筑结构关键部位 四角点、核心筒角点、大转角处;
横纵墙交接处、承重墙及沉降缝两侧;
框架结构柱基或承重墙轴线位置。
特殊结构补充布点
高层建筑:沿外墙每10-15m或每2-3根柱基设置;
筏形/箱形基础:底板四角及中部;
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基础对称轴线上不少于4个点。
环境敏感区域
基础下暗浜、填埋方分界处;
邻近堆置重物或受振动影响区域。
三、标志与保护
标志设置:
采用突出半球形标志或基础标志,确保垂直置尺和通视条件;
保护措施:
观测点上方设置保护设施,避免因施工破坏或重物撞击影响观测。
四、观测与维护
观测频率:
封顶后每月1次,沉降稳定后可调整为2-3个月1次;
精度要求:
水准测量误差需控制在±0.1%以内;
动态调整:
若发现异常沉降(如裂缝宽度超过规定值),应立即加密观测频率。
五、规范依据
主要参考《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 55018-2021)、《建筑施工测量标准》(JGJ/T 408-2017)等国家标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调整布点方案。
通过以上规范,可有效监测建筑物沉降行为,保障工程安全与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