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这种效应表明,初次接触时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具有最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般会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包括:
注意力的集中:
在初次接触陌生人时,人们的注意力会完全且充分地集中在最初的信息上,因此最初的印象更鲜明、强烈。随着交往的深入,注意力会逐渐分散,后续信息的影响力会下降。
记忆图式的形成:
最先接受的信息会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续的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注意机制原理:
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这种注意机制原理也是首因效应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认知偏见:
心理学家认为,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见。人们倾向于以第一印象为基准筛选后续信息,这种选择性关注让最初的信息显得更为重要。
情绪的作用:
情绪在第一印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积极的情绪能够放大初次见面的好感,而负面的情绪则会让人对第一次接触充满警觉甚至反感。
记忆负荷:
人类大脑对于信息的记忆有着一定的容量限制,即短时记忆的容量只能维持5~9个信息。因此,当我们接收到一系列信息时,首先出现的信息会被记忆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后面的信息需要与前面的信息竞争记忆空间,因此更难被记住。
印象深刻:
通常情况下,先出现的信息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接收信息的初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信息的关注度更高。而后面的信息往往会被前面的信息所掩盖,难以在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响顺序:
顺序对于人的认知和评价有着重要影响。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综上所述,首因效应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注意力集中、记忆图式的形成、注意机制原理、认知偏见、情绪作用、记忆负荷、印象深刻以及信息输入顺序等。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首因效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