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为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皇后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不仅是清朝帝王的休闲与读书之地,也是政治、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园内有亭、台、楼、阁、廊、榭不同形式的不同建筑,还有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以及葱郁的万寿山。颐和园不仅是一处园林,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