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保护等级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分为以下五级:
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 描述: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适用场景:适用于小型私营、个体企业、中小学等。
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 描述: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适用场景:适用于县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一般的信息系统。
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 描述: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适用场景: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重要的信息系统。
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 描述: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适用场景:适用于国家重要领域、重要部门中的特别重要系统以及核心系统。
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描述: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的损害。
适用场景: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信息系统的具体情况和重要性,选择合适的等级进行保护,并定期进行安全测评和备案,以确保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