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至察则无朋,水至清则无鱼”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典故出处
《大戴礼记》 该句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原文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子贡向孔子请教为官之道,孔子以水清无鱼、人察无徒为例,说明治理民众需把握适度原则。
《汉书·东方朔传》
东汉时期,东方朔在劝谏汉武帝时也引用了此句,并补充道:“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 强调领导者应包容小过、举荐大德,而非斤斤计较。
二、典故含义
“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澈缺乏养分,鱼无法生存。引申为事物过于纯净或规则过于严苛,会失去发展的空间或内在活力。 “人至察则无徒”
三、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应用 孔子用此句劝诫子贡,强调为官需“明德慎罚”,与东方朔的“举大德,赦小过”相呼应,均主张以包容态度处理事务。
现实启示
- 人际交往: 需把握原则与包容的平衡,避免过度苛责导致人际疏离。 - 管理哲学
四、相关辨析
部分资料误将“徒”解释为“徒弟”,实为“伙伴”“朋友”之义。此误解可能源于对古语字面意义的过度解读。
综上,该典故通过自然现象与人际关系的类比,传递了“适度原则”的哲学智慧,至今仍对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