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起源于古代人们用来驱邪避害的习俗。桃符的主要功能是 祈福灭祸,人们相信桃木具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最早的桃符是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张贴于门首。
关于桃符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巨大的桃树,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能变成神仙。桃林的主人神荼和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了想偷吃仙桃的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桃木板画上神荼和郁垒的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后来,人们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在古代,桃符不仅是驱邪的工具,还承载着人们对于新年祈福的美好愿望。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更换新的桃符,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到了宋代,桃符已经非常流行,甚至在宫廷中也有使用。宋代的文人墨客还会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用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期许。
总的来说,桃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从驱邪到祈福的演变过程,最终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桃符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