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两个因素。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
Ⅰ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1g,且地震烈度小于6度。这类场地一般比较稳定,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小,可以采取较简单的抗震措施。
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1g~0.2g之间,且地震烈度在6~8度之间。这类场地需要注意地基的稳定性和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Ⅲ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2g~0.3g之间,且地震烈度在8~9度之间。这类场地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Ⅳ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3g,且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这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地震影响严重,需要采取最为严格的抗震措施。
地震烈度对应关系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在地震作用下受到的破坏程度。根据地震烈度与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烈度对应关系。
地质、地形、地貌因素
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古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
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一般地段:其他未明确划分的地段,如中软场地土和中硬场地土中上部有软弱土分布的情况。
这些划分标准有助于工程师们合理选择抗震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建议在实际工程中,结合具体地质、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建筑物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抗震设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