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哥特式风格名词解释?

59

哥特式风格(Gothic)是一种起源于12世纪法国的艺术和建筑风格,后来传播到整个欧洲,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下是关于哥特式风格的详细解释:

起源与定义

哥特式风格(Gothic)一词原指代哥特人,属西欧日耳曼部族。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为了区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称为“Gothic”,意为“野蛮”。

时间与地域

哥特式风格最早始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3和14世纪,至14世纪末期逐渐大众化和自然化。

该风格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尤其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有显著的发展。

主要特征

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尖顶、尖形拱门、大窗户和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为特点。建筑内部通常有高耸的尖塔和飞扶壁,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艺术:哥特式艺术风格夸张、不对称、奇特、轻盈、复杂且多装饰,常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装扮、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和黑猫等。

文学与音乐:哥特式风格在文学和音乐领域也有显著影响,常常表现出阴森、诡异、神秘和恐怖的氛围。

影响与复兴

哥特式风格在15世纪因文艺复兴而走向没落,但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甚至产生复兴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

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在19世纪初期出现,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中挖掘出来,应用于建筑、绘画、文学和音乐等领域。

哥特式风格作为一种充满神秘和阴森氛围的艺术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和视觉艺术方面。尽管“哥特”一词有时带有负面含义,但事实上,许多哥特式风格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