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区划分及隔离防护
对未划定或保护区划定不合理的水源地,科学合理地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对规划新建水源地,结合工程建设,同步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和水源地保护工作。
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对隔离设施不完善的水源地,建设物理隔离、生物隔离设施,设置保护界桩、警示牌等。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水系整治等工作,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开展涵养水源、生态修复工作。
污染源控制
工业污染控制:对水源地上游企业进行环境审计,确保其排放符合环保标准,对不达标企业进行整改,必要时限制其生产。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设立缓冲带,种植植被以吸收和过滤农药和化肥的流失。
生活污水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污水不直接排入水源地,对周边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其保护水源的意识。
生态修复措施
对存在水质污染隐患或存在富营养化风险的水源地开展生态护坡护岸、支流河口湿地建设。
利用天然低洼地建设人工湿地或植被缓冲带,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对重要水库及上游汇水区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和封山育林。
应急预案与应急管理
制定并不断完善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遭遇突发水污染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影响,保障饮用水安全。
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
制定和完善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明确水源地保护目标、任务、责任和措施。
对重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明确水源污染防治重点。
建立健全水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治机制,开展水生态环境基础情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强化水污染事故、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编制,应急物资储备,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
公众参与与长效管护
调动当地居民积极性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发挥相关自治组织的作用。
因地制宜探索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管护模式,确保饮用水源地的持续保护。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和修复饮用水源地,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