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远祖为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也是唐初诗人。
早年生活
杜甫自幼好学,七岁能作诗,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之称。他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19岁时出游郇瑕(今山西猗氏县),20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巩县参加“乡贡”,次年又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落第。
游历与漫游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这段时期的情感倾入诗中,豪放而自负,炽热而奔放。他曾在齐赵之间打猎与唱歌,这段经历对他的早期诗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入仕与长安时期
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参加了玄宗的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但官场不得志。他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安史之乱与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他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晚年
杜甫晚年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仍然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他曾在成都居住,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影响与传承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迁徙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诗歌。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