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又称隶草或急就草,是 草书的一种。它源于秦代的草隶,在汉章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因此得名“章草”。章草在汉代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如章奏、公文等,具有规范性和实用性。
特点与风格
笔画特点:
章草的笔画有波磔(即笔画末端的波折),但不像隶书那样明显。其笔画流畅而有力,既保留了隶书的某些特点,又融入了草书的灵动性。
结构特点:
章草的字形结构清晰,每个字独立而不连写,这与“今草”有所不同。
起源与发展:
章草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法认为是因为汉章帝所创,或是因为用于当时奏章,或是因为史游作《急就章》而得名。
历史背景
章草在秦汉年间形成,是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
代表作品
章草的代表作品包括《急就章》等,这些作品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示了章草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与其他书体的区别
章草与“今草”的区别主要在于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与篆书相比,章草在笔画和结构上更加简化和草化,但仍保留了隶书的某些特征。
章草作为一种传统的书法书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