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功能:
姓的来源
姓主要来源于母系社会,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在母系社会中,各个氏族用其图腾作为自己的标志,这种标志成为姓的雏形。例如,许多古姓如“姬”、“姜”、“姒”、“姚”等都是女字旁,表明它们起源于母系氏族。
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它最初是用来“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的。
氏的来源
氏出现在父系社会,是姓的支系,源于母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氏族分化出若干新的部落,为了互相区别,这些部落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代号,这便是“氏”。
氏是姓的分支,用来表示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例如,周天子的兄弟分封至各地后,以封地的名字为氏。
姓和氏的区别
意义不同:姓是区别血缘的,代表氏族的血统;氏是姓的支系,表示同一父性始祖的分支。
用法不同: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
历史演变:在远古时期,姓和氏有严格的区分,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姓和氏之间的概念和差别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成为姓氏的总称。
总结: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是宗族的根本族号,代表氏族血统。
氏起源于父系社会,是姓的支系,表示同一父性始祖的分支。
在古代,姓和氏有严格区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逐渐合而为一,现代统称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