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是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 Cattell)提出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核心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理论核心
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组成元素 卡特尔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测评的基本单位。
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他受化学元素周期表启发,采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人格特质由16种根源特质构成。
二、人格特质结构模型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四层结构:
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 共同特质:同一文化背景下多数人共有的特质(如诚实、外向);
- 个别特质:个体独有的特质,如某人的独特性格。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 表面特质: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如热情、冷静);
-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行为背后的潜在因素,决定表面特质。
体质特质与环境特质
- 体质特质:与生理特征相关的特质(如情绪稳定性、兴奋性);
- 环境特质: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的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与气质特质
- 动力特质:驱使个体行动的内在动机(如成就欲、责任感);
- 能力特质:与特定任务相关的技能(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
- 气质特质:稳定的行为倾向(如外向、内向)。
三、16种根源特质
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法筛选出16种根源特质,涵盖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等维度,每个维度由多个相关行为指标构成。例如:
乐群性: 外向、合作与社交能力; 聪慧性
情绪稳定性:应对挫折的成熟度。
四、理论意义与影响
卡特尔的理论首次将人格结构系统化,为后续人格测评(如16PF测试)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多维度模型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 注:该理论强调特质的稳定性与行为一致性,认为通过科学测量可揭示人格的基本模块,从而预测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