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人牌位的书写规范,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格式
核心结构 中间:
书写逝者称谓+讳字+“之灵位”(如“先考李公讳承业之灵位”)
左侧:供奉者姓名(如“孝子某某某”)
右侧:逝者生卒年月(如“生于XXXX年XX月XX日,卒于XXXX年XX月XX日”)
排版要求 保持上下左右对称,字体需清晰、工整,避免涂改
传统牌位多使用黄纸,尺寸通常为长12寸、宽3尺
二、称谓规范
长辈:
使用“先考”(男性)、“先妣”(女性)等敬称
特殊身份:如神祇(如“关圣帝君”)、祖先(如“太公”)等需直接书写全称
地域差异:部分地区忌讳使用“九字”(如“道远几时通达”),需根据当地习俗调整
三、字数与布局
字数要求
遵循黄道公式(如“道远几时通达”),中间字数需与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对应
常见字数有11字(最后一字落“生”)或12字(最后一字落“老”)
布局规则
祖宗牌位按辈分排列,始祖居中,二、三世祖分列两侧
个人牌位与夫妻牌位字数相同,需与骨灰坛保持协调
四、其他注意事项
材质与工艺
传统牌位用黄纸或红木制作,需保持洁净
若自制,注意折叠工艺要精细,避免边缘毛糙
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如北方多用“先考”“先妣”,南方可能简化为“某某之灵位”
宗教信仰也会影响称谓(如佛教祖先牌位可能标注法号)
建议根据逝者身份、当地习俗及宗教信仰综合确定牌位内容,并可咨询专业民俗学者或殡葬服务机构以确保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