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道人”的“空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佛教用语的引申
“空空”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十八空”之一,指的是“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这里的“空”不仅仅是虚无,而是指对一切现象的超越和不执着,理解一切皆空而又不执着于空名与空见,达到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超然。
道教与佛道的融合
“空空道人”这个名号融合了佛道思想。道家讲求脱出凡尘,达到空相之外,而佛家则强调般若智慧和空性。这个名号反映了道人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
虚幻与虚构
“空空”也可以理解为虚幻和虚构的意思。在《红楼梦》中,空空道人的出现是为了阐释宝黛的前身,并以“仙语”道破了故事的悲剧结局,带有虚构和神秘的色彩。
自然与真实
有解释认为,“空空”如同自然孔穴,能真实地发出天地之声,因为没有一点点掺杂,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孔穴,当天地沟通交流产生微风、大风、狂风,它们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都是天籁之音。这个空空道人遵循天道的最贵人性者,清空自己的杂念,像自然孔穴一样,查看顽石所记录的事件,整理出来,所以是真事的,可信的,可以祷告天神的。
修行与悟道
“空空”还可以对应凡人历练修行的阶段。婴儿初生,心中空白,对色相世界极为敏感,故“因空见色”。及其成长,被大千世界包裹,种种色相诱动了情感,故“由色生情”。待其所见甚多,颇晓人世,不再如孩童时单纯无虑,与人接物都带着情感和思维的惯性,或者说是成心,亦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便是“传情入色”。唯有悟性高,经过人生起伏,或遁入佛老之道的人能达到第四步,即知“诸相非相”“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故曰悟空。
综合来看,“空空道人”的“空空”主要体现了佛教的般若智慧和空性思想,同时也融合了道教的解脱理念。这个名号在《红楼梦》中不仅带有神秘和虚构的色彩,还蕴含了对人生、修行和悟道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