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日的定义和目的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其目的是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和增强环保意识。
节日的时间安排
植树节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统称为国际植树节。
在中国,植树节设在每年的3月12日。
节日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植树节由林学家韩安、凌道扬等倡议设立,最初确定在4月5日清明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为3月12日。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28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节日的意义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
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种树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国际植树节
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例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植树节的活动内容
植树节的活动包括宣传森林效益、动员群众参加造林、种植树木、保护树木等,旨在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通过了解植树节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去,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