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态度,它们在对人类知识和理性能力的信仰程度上有根本的区别。
可知论
定义: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人们认知和理解的,即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主要观点:
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
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通常支持可知论,认为通过理性和经验可以揭示自然和人类的本质,认识到真理和普遍性的规律。
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证实了可知论,人类可以通过感官和理性的方式获得真实的知识,并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描述。
不可知论
定义: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们认识和理解的,或者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主要观点:
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者怀疑或限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无法获得绝对和完全的知识。
不可知论有时与神秘主义、有神论联系在一起,认为某些领域(如“神迹”)是人类无法用科学解释的。
哪一个正确?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无法简单地说哪一个绝对正确。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其适用性和解释力。
可知论的合理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人类通过理性和经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验证了许多自然规律和真理。
可知论鼓励人类积极探索和认识世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不可知论的合理性:
人类的认知能力确实有限,有些领域(如量子力学、宇宙学)仍然充满了未知和争议。
不可知论提醒我们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结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哲学上都有其重要性和价值。可知论强调人类通过理性和经验可以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则提醒我们认识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气,也要有承认知识有限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