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和雷声是 伴随闪电发生的两种不同现象,它们之间有以下区别:
产生过程
雷鸣:雷鸣是空气摩擦碰撞,再释放能量产生的。当大气中的云体之间或云地之间正负电荷互相摩擦产生剧烈的放电时,会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雷鸣。
雷声:雷声是闪电通路中的空气突然剧烈增热,温度高达15000至20000摄氏度,造成空气急剧膨胀,通道附近的气压可增至一百个大气压以上。紧接着,空气迅速冷却,压力减低。这一骤胀骤缩都发生在千分之几秒的短暂时间内,所以在闪电爆发的一刹那间,会产生冲击波。冲击波以5000米每秒的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很快衰减,而波长则逐渐增长。在闪电发生后0.1至0.3秒,冲击波就演变成声波,这就是我们听见的雷声。
特征
雷鸣:雷鸣通常伴随着闪电,是一种持续性的、隆隆作响的声音,声音可以持续几秒到几十秒不等,具体时长取决于闪电的能量和距离观测者的远近。
雷声:雷声是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后形成的声波,具有不同的音调和响度,可以是清脆响亮的“炸雷”,也可以是沉闷的轰隆声“闷雷”,或者是低沉而经久不歇的隆隆声“拉磨雷”。
观测和感知
雷鸣:由于雷鸣是空气摩擦和放电的直接结果,通常在闪电发生后很快就能听到雷鸣声。雷鸣声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因此人们可以大致判断闪电发生的位置。
雷声:雷声的传播速度虽然快,但能量衰减较快,因此雷声的传播距离有限。通常在闪电发生后几秒到几十秒内,雷声会传到较远的地方。雷声的响度和音调会受到闪电能量、距离和大气条件的影响。
总结:
雷鸣和雷声是同一自然现象(闪电)的两个不同表现。雷鸣是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声响,而雷声是闪电通道中空气急剧膨胀和冷却形成的冲击波在传播过程中衰减后形成的声波。两者在产生过程、特征和观测感知上都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