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为: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一、诗句解析
前两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描绘了江南秋夜的静谧与美丽,青山隐约、绿水悠长,秋意已深但江南草色未凋,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
后两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以二十四桥明月为背景,诗人借景抒情,怀念扬州故居,并调侃友人韩绰。其中“玉人”既指美人,也暗喻韩绰,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对友情的珍视。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牧离开扬州后,正值其任淮南节度使期间。他因思念同僚韩绰而作,诗中既有对扬州美景的追忆,也包含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三、文化影响
文学地位: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并称“江南两大名篇”,是唐代婉约诗的代表作。
景点关联:扬州的二十四桥成为标志性景观,历代文人墨客皆有题咏,如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
音乐文化:2003年《二十四桥明月夜》被改编为古筝曲《玉箫声处·扬州慢》,广为传唱。
综上,该诗句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的交融,成为中华文化中意境美与抒情美结合的典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