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的格式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开头
奉天承运:这是最常见的开头,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表明皇帝的权威和责任。
皇帝诏曰:这是圣旨的正文部分,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
制曰:这是皇帝亲自书写的圣旨,通常用于特别重要的文件。
正文
晋级:包括职位名称、个人品德评价、册封内容等。
赏赐:包括职位名称、个人姓名、赏赐物品、赐字、赐居等。
惩罚:包括职位名称、个人姓名、惩罚内容、悔过要求等。
其他:包括推广、奖励、重大政策颁布等。
结尾
钦此:这是太监宣读完圣旨后的固定用语,表示皇帝的命令已经传达。
布告天下闻使闻之:这是圣旨的结束语,用于宣告圣旨的内容已经广而告之。
书写要求
文字措辞:严谨、规范,使用文言文书写。
行文风格:典雅、庄重。
书写者:通常由皇帝指定的翰林院翰林学士等擅长书法的官员来书写。
字体:一般为楷书或行书,字迹工整、秀丽,笔画流畅,结构严谨。
其他注意事项
格式变化: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圣旨格式有所不同,例如唐代圣旨开头多为“门下”,元代圣旨开头为蒙语“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明代圣旨开头首次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并成为定制。
综上所述,古代圣旨的格式严谨、庄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权威性。开头通常为“奉天承运”或“制曰”,正文内容包括晋级、赏赐、惩罚等,结尾则有“钦此”和“布告天下闻使闻之”等用语。书写要求极高,通常由擅长书法的官员承担。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圣旨格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