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 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其中,“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合称“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具体来说,平声的字在发音时声音高且平而长,从头到尾不升不降;而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有上升下降和短促拐弯。在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共同构成了诗文的韵律。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指普通话)的声调与古代有所不同。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其中第一声、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为仄声。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其音调分别并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中。
在诗词创作中,平仄的规则被广泛应用,以形成韵律之美,使每句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韵韵律。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过分拘泥于平仄之说可能会制约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因此,在创作和评判诗词时,应更注重诗词的意境和气势,而不是过于拘泥于格律和平仄。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