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核心观点。以下是对其核心要义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观点解析
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性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决定,而非抽象的自然属性(如生理结构、感官等)。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这些关系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形成并塑造了个体的存在方式。
“现实性”的关键作用
马克思强调“现实性”,即人的本质是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例如,一个人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都是其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理论意义与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
该论断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定义
传统哲学多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类”或“自然属性”,而马克思则通过社会关系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动态性和历史性。
三、相关理解要点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关系
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但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例如,所有人都有生理需求(自然属性),但不同社会关系(如阶级、文化背景)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具体性与历史性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如某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历史的(如社会关系随历史发展而变化)。
对个体与群体的区分
该论断强调个体本质的相对性,即不同社会关系下个体的本质可能不同,但群体(如阶级、民族)的本质则由共同的社会关系决定。
四、总结
马克思通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揭示了人的本质与具体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这一观点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也对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