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规范通常被称为 学生守则或 中小学生守则。这些守则是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制定的。
学生守则的发展历程
1981年:
首次发布《小学生守则》。
1991年:
发布《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994年:
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修订。
2004年:
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修订。
2012年:
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三者合而为一,形成新的《中小学生守则》。
2015年:
发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学生守则的主要内容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共9条,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1.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3. 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4. 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5. 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6. 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7.珍爱生命,安全自护。
8. 团结友善,互相帮助。
9. 乐于探索,勇于实践。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更具体地规定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包括但不限于:
1. 尊重师长和同学,遵守校纪校规。
2. 诚实守信,不作弊、不抄袭。
3.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打扰他人学习。
4.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
5. 遵守校园安全规定,不进行危险行为。
6.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不欺凌、不歧视。
7. 文明礼貌待人,不使用粗鲁语言。
8. 爱护校园环境,不破坏公物。
9. 遵守社会公德,不参与违法活动。
这些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对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