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即1082年的寒食节所写,是其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被誉为“苏书第一”。以下是《黄州寒食帖》的原文及释文:
原文: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释文: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过寒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可东风像过客总不肯眷顾。今年的连绵雨偏下个不停,两月来萧瑟得如深秋光景。裹着衾听说了海棠花虽开,冰雪魂胭脂痕与泥污同在。这花季谁竟能暗地里偷取,趁半夜蛮力士撬换了时序。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年,病好时已白头又活得几天。
春江水漫天倾要冲垮门户,紧一阵慢一阵势头儿十足。我住的小草屋像是一叶渔舟,被冲进茫茫的水云间飘流。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仕途的骤变,如一场暴风雨,将他从云间打落凡尘。曾经的朝堂新星,瞬间沦为戴罪之人,远离了政治的中心,生活也陷入了困窘。在黄州的日子里,他从一个地方官变为了自耕自食的农夫,于东坡之上种地、筑屋,“东坡居士”的名号也由此而来。黄州的寒食节,本就是个充满哀愁的节日。禁火、冷食,细雨绵绵,湿冷的空气仿佛能穿透人的灵魂。苏轼望着窗外萧瑟的景象,心中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译文: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