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以下是关于立夏的故事和由来的详细介绍:
立夏的确立与意义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起先的日子。
在古代,立夏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重要的礼俗节日。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迎夏仪式
周朝时期,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夫抓紧耕作。
汉代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
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常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
立夏的民间习俗
立夏有“称人”的习俗,据说来自于刘备的儿子阿斗的故事。人们将孩子放在秤上,一边说着吉利的话一边称体重,祈求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灾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立夏与祝融
在远古时候,掌管夏季的天神叫祝融。《山海经》上说他:“兽身人面,乘二龙。”祝融曾经打败过共工,杀死了治水不力的鲧。
每年的立夏,天子都要到南郊之外去祭祀祝融,期望他能保佑整个夏季的平安。因为祝融是火神,所以前去祭祀的人们要乘红车、骑赤马、穿朱衣,甚至腰间佩戴的玉都要是红色的。
立夏的其他习俗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在凤翔民间,围绕“立夏节”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如“立夏吃豌豆糕”等。
综上所述,立夏不仅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习俗。从周朝的迎夏仪式到汉代的祭赤帝祝融,再到宋代的尝新风俗和清代的吃蛋习俗,立夏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