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是 1927年7月,当时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描写了他在一个闷热的夏季夜晚,独自漫步至校园内的荷塘边,欣赏月光下的荷塘景色,借此排遣心中苦闷的心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具体来说,1927年是中国大革命失败的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读书人,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感到悲痛、不满和迷茫。他既不能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不能完全超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苦闷。
在这种背景下,朱自清选择通过写作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寄托。他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朱自清个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也折射出了那个黑暗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和困境。
因此,《荷塘月色》不仅是朱自清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