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主要分为 宗室爵位继承和 功臣外戚爵位继承两种。
宗室爵位继承
亲王
皇子封亲王,嫡长子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均视一品。
亲王其余诸子年满十岁封为郡王,嫡长子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长孙,均视二品。
郡王其余诸子封为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郡王
郡王嫡长子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长孙,均视二品。
郡王其余诸子封为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依次从一品至从六品,具体继承顺序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功臣外戚爵位继承
公爵
功臣外戚的爵位分为公、侯、伯三等,不再具体细分国公、郡公之类。
公爵只能传给嫡长子,且每次世袭都会降一级,直到最后不再降级,一直传下去。
侯、伯
继承规则与公爵类似,也是嫡长子继承,且每次世袭都会降一级,直到最后不再降级。
其他相关规定
宗祧继承
宗祧继承制度以“宗子”为主要脉络,进行继承次序的规定以及远近关系的顺序。
宗子继承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也是家族爵位承袭的主要角色。
限制与调整
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
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总结
明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以宗室为主,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多个等级,嫡长子优先继承。功臣外戚的爵位则分为公、侯、伯三等,同样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但每次世袭都会降一级。这一制度在明朝的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和政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