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曲式(Rondo)是一种音乐曲式结构,属于“循环曲式”范畴。其基本原则是 在一个乐曲中,有一个主题至少出现两次,并在其前后有与之形成对比的材料。回旋曲式的基本形式是A+B+A+C+D+A等,其中A代表主题,B、C、D等代表不同的插部。在实际作品中,回旋曲式的规则可以被灵活运用,例如可以将两个插部连续出现,或者从插部开始,甚至与其他曲式相融合,如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曲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单主题的和对比主题的。单主题回旋曲式的各个插部是主部的展开,而对比主题回旋曲式的各个插部则是和主部相对比的新主题插部,相互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18世纪上半叶,单主题回旋曲式在法国作曲家如库普兰、拉莫、当德里厄、达坎等人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回旋曲大多是单一形象的标题性作品,具有宫廷贵族优雅的艺术风格。其结构特点是主题短小,段落较多,段落性比较强,没有连接部和尾声。
18世纪后半叶的回旋曲,多半以对比主题为基础,适于表现形形色色的同性质的形象。其结构特点是主题的规模大,段落少,通常包含5段(如abaca),各个插部(b、c)和主部(a)形成对比,主部再现时可以运用变奏或变形的手法,插部和主部之间常有连接部,并往往扩大到展开部的规模,曲终用尾声作总结。
回旋曲式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等套曲结构中的末乐章。其灵活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其成为音乐创作中一种重要的曲式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