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节,又称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粽子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因忧国忧民,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啄食他的身体,纷纷用竹筒装糯米投入江中,希望鱼儿能先吃掉这些食物。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
除了纪念屈原,粽子节还有其他一些历史渊源。例如,粽子最早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此外,粽子节也被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历史人物。
粽子的习俗和种类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