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概念来源于多个来源和多年的城市发展实践,以下是其主要形成过程:
绿色城市概念的提出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人员提出了“绿色城市”的概念,旨在通过环保、可持续和创新的城市建筑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
中国广州市的“城市生态岛建设规划”
2008年,在中国广州市的“城市生态岛建设规划专家组”中,厦门大学教授贺金生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将城市建设成一个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雨水并灵活运用的城市。
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频繁的城市洪涝灾害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降低城市硬化地面的比例、增加城市绿化和打造雨水花园等,从而增强城市自然的保护能力。
国际上的推广和应用
海绵城市的概念随后在国际上逐渐流传,并成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模式。例如,荷兰的鹿特丹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海绵城市的概念,通过大规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来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综合技术措施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适应环境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从而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概念是在应对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下,结合国际上的成功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综合技术措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