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它们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起源于人殉制度,但逐渐演变为使用陶俑、木俑等代替真人殉葬。
历史背景
人殉制度的演变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
秦献公元年(前381年),“止纵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秦始皇陵的修建
秦始皇从13岁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营建陵园,大将章邯监工,在秦始皇成年后扩大了营建规模,直到秦始皇死后两年由其子秦二世草草完工,修筑时间达39年之久。
兵马俑的发现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随后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现状
保护与研究
兵马俑不仅受到了严密的守护,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确保了其历史价值得以深入探索和保存。
展览与参观
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兵马俑坑内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战车、陶马和兵器,展示了秦朝的军事力量和工艺水平。
国际影响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
结论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其历史背景和现状都充满了丰富的故事和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墓葬雕塑的典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