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典故类
杨慎神童对联
明代杨慎五、六岁能对“古树为衣架,长江作澡盆”,展现神童才华。
慈禧寿辰对联
甲午战争期间,慈禧六十大寿时有人作对“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被后人以“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嘲之。
苏昆讽刺对联
文人杨三演《白蛇传》时,有人作对“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直指李鸿章卖国行径。
二、生活趣事类
卖豆芽商人寿联
有位老秀才为卖豆芽的岳父作寿联“太尊翁,尊翁在上;下至十八层地狱”,财主听后连称“高”,实为讽刺。
婚丧两难对联
一秀才结婚当天父亲去世,灵堂贴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生动展现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官官受管对联
清初任御史官到访,当地绅士作对“官官受管何必多管”,暗讽朝政腐败。
三、文人雅集类
谢觉哉反讽对联
谢觉哉中秀才后,为拒绅士贺礼作对“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展现其独立人格。
吕蒙正怪联
吕蒙正穷困时作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寓意“缺衣少食”,被后世传颂。
杨慎桂湖对联
杨慎幼时作对“古树为衣架,长江作澡盆”,县令以对联饶其不敬,成为神童趣闻。
四、经典改编类
《武王伐纣》对联
基于姜尚钓鱼故事改编为“无钩鱼杆钓天下;两轮小车推古今”,体现姜尚的远见。
《三国演义》对联
如“白头吟”改编为“白发吟诗诗白发;青衫作对对青衫”,讽刺权臣与文人关系。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对联展现了民间智慧与文化趣味,既有历史事件的戏谑,也有生活场景的幽默,既有文人的机智应对,也有普通人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