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依据:
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是进行预算编制的首要依据。这些政策文件规定了预算编制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和权威性。例如,财政部的预算法规定,预算编制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历史数据与实际业务情况:
历史数据是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过去几年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遇到的挑战。同时,结合当前和未来的业务情况,如市场预测、行业发展趋势等,确保预算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部门或单位的战略规划与目标:
预算编制还需以部门或单位的长期战略规划与目标为依据。预算作为实现这些目标和计划的重要工具,其编制应当紧密围绕部门或单位的发展需要,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其他相关因素:
此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与预算编制相关的因素,如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预算的编制质量和执行效果。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利润与资产目标:
根据组织的盈利能力和增长预期确定利润目标。根据组织的资产配置策略和资产管理需求确定资产目标。
行业数据:
行业平均成本水平、市场增长率等也是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
预计财务报表:
编制预计财务报表的依据包括现金预算、专门决策预算、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体系中的最后环节,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企业业务预算与专门决策预算的结果。
零基预算:
企业不以历史期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以零为起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预算期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综合平衡,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综上所述,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涵盖了政策、历史数据、战略规划、其他相关因素、利润与资产目标、行业数据、预计财务报表以及零基预算等多个方面,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