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诸葛亮出师表的故事?

59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7年出兵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上书,是三国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政治文献。其核心内容与背景可概括如下:

一、创作背景

北伐决策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面对曹魏的强大压力,决定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但需先获得后主刘禅的授权,并稳定内部政权。

刘禅授权

建兴五年(227年),刘禅通过诏书正式授予诸葛亮“统帅步骑二十万众”的权力,诸葛亮以此为号开始北伐筹备。

二、核心内容

忠诚与责任

表中诸葛亮以“先帝托孤”为切入点,强调“忠贞不二”的信念,并重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使命感。

治国理念

广开言路:

主张“宫中之事,悉以咨之”,通过郭攸之、费祎等贤臣集体决策,避免独断专行。

亲贤远佞:推荐向宠、董允等忠诚可靠之人担任要职,同时劝谏刘禅远离奸佞(如将军向宠的任用)。

军事策略

诸葛亮规划先取凉州,再从西南、西北夹击关中,最终目标为攻克洛阳。他深知单兵难抵强敌,故强调“兵者,诡道也”,需灵活运用战术。

三、历史影响

对刘禅的影响

《出师表》被后世视为诸葛亮与刘禅“父子情”的象征。刘禅在诸葛亮离世后,仍能稳定政权长达三十年,部分原因在于表中提出的治国方略。

对蜀汉的意义

该表不仅是北伐的动员令,更是蜀汉政权的“使用说明书”,为后继者提供了执政纲领。

文化价值

《出师表》以恳切语言和深邃思想,成为忠诚与责任的代名词,被历代文人传颂,衍生出“三顾茅庐”“不求闻达”等成语。

四、相关争议

部分记载提到,诸葛亮在出师前曾收到孟达可能反叛的消息,但通过书信感化使其归降,体现了其政治智慧。另有观点认为,《出师表》的篇名可能引发误解,因其“出师”实为北伐行动的开始,而非真正“远离”。

综上,《出师表》是诸葛亮政治生涯的巅峰之作,既展现了个人忠诚与战略智慧,也奠定了蜀汉政权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