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这一典故出自 隋朝时期吏部侍郎薛道衡与开善寺小和尚的一段对话。薛道衡在游览钟山开善寺时,向小和尚提出了“金刚为何怒目?菩萨为何低眉?”的问题。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这个回答不仅体现了小和尚的聪明才智,也巧妙地传达出金刚和菩萨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
具体来说:
金刚怒目:
金刚是佛菩萨的侍从力士,因手执金刚杵而得名。金刚怒目是以金刚力士面目威猛可畏,来形容人之威势和降伏邪恶的力量。
菩萨低眉:
菩萨是努力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菩萨低眉是以菩萨的慈眉善目,形容人之慈善和慈悲为怀。
这个典故通过对比金刚的怒目和菩萨的低眉,形象地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作用:
金刚怒目:代表威严和降伏邪恶,是一种外在的、强力的保护方式。
菩萨低眉:代表慈悲和关爱,是一种内在的、柔和的关怀方式。
因此,“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在强调以慈悲和柔和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问题,比单纯依靠威势和强力更为有效和深远。这一典故也常被用来劝诫人们,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应多一份慈悲和宽容,少一份愤怒和对抗。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