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一场发生于1994年4月7日至6月中旬的悲剧,涉及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的有组织种族灭绝。这场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大屠杀期间,有约80万至100万人死亡,占当时卢旺达总人口的1/8,世界总人口的1/5000以上。
事件的起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卢旺达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但1959年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了权,重新分配土地。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此外,1935年比利时人在卢旺达进行种族划分,将人分为图西族和胡图族,这一划分长期积累了怨恨。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一事件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4月7日,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惨死在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
同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族政府。200万胡图族人,其中一些屠杀参与者,由于害怕遭到图西族报复,逃到邻国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此外,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2001年,联合国安理会决定设立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TPIR),起诉应对1994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间在卢旺达境内的种族灭绝和其他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的责任者。2015年12月7日,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所通缉且一直在逃的9名卢旺达大屠杀元凶之一拉迪斯拉斯·恩塔甘兹瓦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被抓获,并被引渡给TP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