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是一个 会意字,由“女”和“生”两部分组成,意寓女人生的子女,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即同祖。据史学家考证,最古老的姓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当时人们只认识自己的母亲,不知父亲是谁,以血缘纽带联结,共同过着群居的部落生活。每一个部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也有标志自身、区别其他族群的称号,这就是最初的“姓”。
上古最古老的八大姓:姜、姬、妫、姒、嬴、姞、姚、妘,都是“女”字旁,这也反映了“姓”是母系氏族制的产物。姓因“生”而得,代表母系的承递脉络,是同一祖宗的所有后代共同的称号。然而,随着子孙繁衍,族人中的一部分必然要迁徙至其他地区,这时,迁徙的各分支的子孙除保留原有的姓外,又分别为自己取了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在《白虎通德论》中也说:“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这些解释都说明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在中华远古的传说时代,有个“五氏时代”,这里的氏原意是神祇,和后期的皇相近,其实应是部落的别称。这五氏分别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当远古氏族公社被阶级制度所取代后,黄帝王朝时代,黄帝以“胙土为氏”治理天下,就是命土以为氏,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氏。
到了周王朝,以“封诸侯,建同姓”,而发明产生“封建”这一专用名称起,确立宗法制度由此开始,由于周天王大封诸侯国,氏的数量超过了姓的数量。秦汉以后,“姓”和“氏”逐渐融合到一起,我们现在的姓大多是古时的氏所演化下来的。
综上所述,“姓”的起源与母系氏族制度密切相关,最初是作为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后来逐渐演变成区分家族血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