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被改名前叫做 Formosa(福爾摩沙)。这个名称源于16世纪葡萄牙人对其的称呼,意为“美丽的岛屿”。此后,许多国家也采用这一名称来指代台湾,直到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才正式更名为“台湾省”。
在明朝初期,台湾岛屿上多生长蕈草,古籍《倭人伝》中把“福爾摩沙”称为“蕈島”,即“蘑菇岛”的意思。荷兰人占领台湾后,将这个名字翻译成荷兰语的“Voorhout”,后来又被翻译成“Formosa”。
此外,台湾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过其他名称,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
隋朝至元朝称“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