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休假制度随着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具体如下:
汉朝
常规休假:西汉时期官吏每工作五天可以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到东汉时,官员除了洗澡更衣外,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节庆休假:汉代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元旦、端午、夏至、冬至等,放假天数从1天到5天不等。据统计,西汉时期的公假与节假相加,官员一年大约有70至80天的休假。
魏晋南北朝
常规休假:魏晋时期,休沐制度与汉朝相似,但增加了轮休制度。
田假:这一时期还新增了田假,每当麦子禾苗成熟的时候,官员们有几天的田假回家帮助收割庄稼。
唐朝
常规休假:唐高宗时期将“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休沐”,称为“旬休”,即每月上旬、中旬、下旬各休息一天,全年公休36天。
节庆休假:唐朝官员一年的假期可达一百天左右,包括春节、寒食、清明、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日放假,以及一些政治性节日如天圣节、降圣节等。
宋朝
常规休假:和唐朝一样有旬休,每月3天。
节庆休假:北宋的法定假日分为传统节日和政治性节假日两类。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7天,合计35天;夏至、中元节、下元节等7个节日各休3天,合计21天;立春、人日、中和节等21个节日各休假1天。
明清
常规休假:明代的休假制度尤其简陋,全年仅春节、冬至及皇帝生日放假,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清代的情况有些改善,但仍远不如唐宋时期。
其他
临时性假日:古代的休沐制度主要针对官僚阶层,且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对于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来说,其作息并无定例,有些劳动者终年劳作,长年无休。
总结来看,古人的休假制度在汉朝已经初具雏形,随后各朝代有所发展和变化,但总体上都较为宽松,尤其是唐宋时期,假期天数较多,涵盖了节日、节气等多种休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