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来源和演变如下:
早期雏形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包含了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内容。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内容主要以《内经》为主,并尝试沟通中西方医学。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以《内经》为基础,融合各家医论而成的条目清晰的脏腑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9版全国统编教材及适用于各类学生的教材若干。
现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干内容基本上脱胎于《黄帝内经》,仅有少量内容来源于《难经》和其他古代医学典籍。
教材编写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应回归简约,避免冗赘,概念应严禁,尽量符合逻辑学要求,阴阳五行学说应注重其工具性和方法性。
现代教材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适应中医国际化高级人才培养需求,根据现代学生阅读方式改变及对外教育的特点,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术语等作出数字化表述和注入内涵。形式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活泼形象的数字化方式呈现疑难知识点,同时配套英语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知识。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并经过历代医家不断修订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教材体系。现代教材在保留经典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需求和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