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激励理论的内容如下:
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主要动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激励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监督、工资等,满足这些因素可以消除不满,但不激励人更积极的行为;激励因素如晋升、培训等,能激励人更积极的行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动机主要来源于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成就型员工倾向于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追求个人成就。
奥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存在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期望(员工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带来好的绩效)、工具(员工认为自己拥有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和效价(员工对绩效的期望值)。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关注个体对付出与回报的感知公平性,当个体感觉自己的投入与得到的回报相比其他人公平时,会感到满意和激励。
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认为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和激励因素本身的价值。
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目标引导的,目标设置合理能有效激励人。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强化理论: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和改变个体行为,强化积极行为,减弱消极行为。
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激励的机制和途径,为组织管理者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