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争议很大,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表现方式的问题: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采用插画的形式,而这些插画被认为借用当下社会的不良现象比喻历史人物,这种方式可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因为他们可能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分歧:
易中天在书中对蜀汉武将的评价普遍不高,尤其是对赵云的地位提出了质疑,这与很多蜀汉迷的看法相悖,导致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内容与目标受众不匹配:
易中天的目标受众是大众,但他所讲的内容和方式似乎并未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历史知识水平。他通过史书抠字眼的方式讨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科普和历史事件的讲解,这被一些观众认为是不负责任的。
学术态度与方法的争议:
一些学者和专家批评易中天在品三国时没有遵循基本的逻辑和史料,而是选择性地引用和猜测,甚至有娱乐化的倾向。例如,他对空城计和攻心联等章节的处理引发了争议。
个人偏见与价值引导: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似乎夹杂着大量个人私货和不良价值引导,例如对刘备和曹操的偏好,以及对蜀汉的贬低。这种明显的个人立场被认为是对历史的误导。
非专业历史学者的挑战:
易中天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他的成功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专业历史学者的市场份额,这引起了一些专业学者的不满和批评。
综上所述,易中天品三国之所以争议很大,主要是因为他的表现方式、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分歧、内容与目标受众的不匹配、学术态度与方法的争议、个人偏见与价值引导,以及非专业历史学者的挑战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