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点:
一二八事变:
1933年1月28日,日本军队以上海租界扩张为由,向上海发起战争,引发了一二八事变。这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进行的第二次全面侵略。事变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死伤数万人,上海市区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在国际压力下,双方于3月3日签订停战协定,但日本仍然占领了上海周边的部分地区。
红军长征:
1933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围困在江西省的瑞金,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为了突围和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率领红军进行长征。
国民党内部分裂:
1933年11月,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长城抗战: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攻占山海关,随后大举进攻上海,引发“一·二八”抗战。此外,日军还进攻冀东,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华北局势日益紧张。
币制改革:
面对经济危机和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国民政府于1933年4月6日发布“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这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调集100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其中50万军队于9月下旬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伤亡很大,广昌等地先后被占,根据地逐渐缩小。
川陕省工农银行:
1933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颁行后,川陕省工农银行即开展业务,并在条件许可的已解放各县设立分行发放贷款。随着红军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大发展。
新生活运动: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该运动主要内容为: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达到所谓国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
这些事件共同塑造了1933年中国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