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铭正文案网-每一句好文案都值得收藏

36计第十六计典故?

59

“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六计,其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

公元225年,蜀后主建兴三年,蛮王孟获起兵十万反蜀,建宁郡太守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郡太守高定相继投降,声势甚大。蜀丞相诸葛亮起兵五十万南征。在智破三郡叛军之后,大军继续向泸水(川滇边境)挺进。适逢马谡奉后主之命前来劳军。诸葛亮久闻马谡才智超群,便虚心问计。马谡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会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很赞同马谡的见地,更坚定了心服蛮王的决心。

第一次两军对阵,孟获战败,为蜀将魏延活捉。诸葛亮问他是否心服,孟获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你放我回去,整军再战,若再被擒,我便肯服。”诸葛亮当即下令放了他,并给他衣服、鞍马、酒食,派人送他上路。孟获回去不久就纠集残部围攻蜀军,却再次被生擒。如此这般被生擒六次又被放了六次。但孟获一直不肯投降,直到第六次被俘时对诸葛亮说:“这次是我等自来送死,不是你们的本领。如第七次被擒,则倾心归服,誓不再反。”孟获回去后,采纳族人的建议,从乌戈国请来三万刀箭不入、渡水不沉的藤甲兵,屯于桃花渡口。诸葛亮设疑兵,一步一步地将藤甲兵诱入预伏干柴、火药、地雷的盘蛇谷,堵住前后谷口,纵烈火将乌戈国的三万藤甲兵烧了,结果第七次生擒孟获。

“欲擒故纵”策略的核心在于

迷惑对手 :通过暂时的放松,使对方放松警惕,从而在适当的时机一举成功。

消耗对方力量:

在对方逃跑的过程中,消耗其体力和斗志,使其在最终对决时处于劣势。

心理战术:

通过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瓦解对方的斗志,使其心悦诚服。

其他应用

“欲擒故纵”策略不仅在军事上有广泛应用,还可以用于政治和人际关系中。例如,在处理叛乱或安抚少数民族时,通过暂时的宽容和放松,可以更好地控制局势,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冲突,最终实现政治目标。

总结

“欲擒故纵”是一种古老的策略,通过暂时的放松和迷惑,最终达到控制和擒获的目的。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是这一策略的经典战例,展示了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高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