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断牛
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于仲文通过观察两家的反应,判断出牛属于任家,最终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唐高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狄仁杰则坚持法理,认为权善才罪不当死,最终使高宗改变主意,权善才幸免一死。
不毁乡校
姬侨字子产,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则认为乡校是民众议论政治的场所,有利于执政者了解民意,改进施政,因此没有毁掉乡校。
废除肉刑
西汉初年,沿用前代刑律,用刑很重。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意犯罪,他的女儿提萦上书文帝,建议废除肉刑。文帝被感动,下诏废除肉刑,将死刑、肉刑改为答或徒刑,对原有各种徒刑也有所减轻。
公私分明
管仲与鲍叔牙是生死之交。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如果管仲死了,谁接任国相。管仲推荐隰朋,强调公私分明的重要性,最终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
徙木立信
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他在都城的南门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许诺赏十金。最终有一个人应募,商鞅给了他五十金,然后才颁布新法,是为徙木立信的典故。
唐太宗宽刑
唐太宗李世民深谋远虑,刚即位时,有人建议他用权威刑罚整治天下。丞相魏征认为不可,太宗高兴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用宽恕仁义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对刑罚的使用尤为慎重。太宗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改法律,制定了《贞观律》,力求在刑罚中体现他的宽容和仁爱。
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经典案例,源自秦末汉初。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为安定局势,提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窃者依法惩处,废除苛捐杂税及秦律。这一简化的法律承诺迅速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支持,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这些故事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法治的实践和智慧,也展示了古代法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