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的工具作用和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适应性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主体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评价的多元性和激励性
数学教学评价要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多元的评价目标和方法,如观察法、档案袋法、三方协商考评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等,都是为了改进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育资源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理念共同构成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