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壮锦》是一则流传在壮族地区的 著名民间故事,其作者存在不同的说法,但较为可信的有以下两位:
杨永青
该故事最早可能由杨永青创作,内容讲述了一位壮族老妈妈织了一幅美丽的壮锦,被红衣仙女拿走,老妈妈让三个儿子去寻找壮锦。最终,老三找回了壮锦并得到了仙女的爱情,而老大和老二因贪财怕苦变成了乞丐。这个故事赞美了劳动者的手艺和勤劳精神。
萧甘牛
萧甘牛是一位著名的壮族民间文艺工作者,他搜集并整理了《一幅壮锦》的故事,并在1955年将其发表在《民间文学》的创刊号上。后来,他还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该剧本曾获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并据其拍摄的影片获得了卡罗兹·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作品分析
《一幅壮锦》从形式到内容都展现了壮族民间文学的魅力。故事通过壮锦这一象征性元素,串联起了整个情节,展现了勤劳、勇敢和坚毅的品质。具体分析如下:
情节结构
故事以壮锦为线索,通过织壮锦、失壮锦、寻壮锦、找回壮锦的整个过程,形成了完整且富有张力的情节链条。
通过三兄弟的不同表现,突出了勇敢、坚毅和执着的性格对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人物形象
主人公妲布是一位勤劳、纯朴的壮族妇女,她用自己的血汗和泪水织出了美丽的壮锦,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老三勒惹则代表了勇敢和坚毅,他历尽艰辛,最终成功找回了壮锦,并赢得了仙女的爱情,反映了壮族群众健康、积极的道德观与伦理观。
主题思想
故事赞美了劳动者的巧夺天工和勤劳精神,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获得幸福的价值观念。
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特色
故事融合了壮族民间传说和神话元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叙述方式生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一幅壮锦》不仅是一则流传广泛的壮族民间故事,更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递了勤劳、勇敢和坚毅的美好品质,具有深远的教育和启示作用。